Preoccupations - New Material

by DOPM
a3834850802_16.jpg

由於對絕望處境的深刻描寫、桀驁不馴的態度以及在後龐克樂風上另闢蹊徑,加拿大樂團Preoccupations已經成為我最喜愛的樂團之一。自從聽到先行單曲〈Espionage〉之後,便殷殷期盼新專輯《New Material》的發行(樂團在命名新專輯方面還是很隨便);隨後的單曲〈Disarray〉、〈Antidote〉也完全滿足我的脾胃,《New Material》可說是2018上半年我期望最高的專輯。

《New Material》在聲響上與首張專輯《Viet Cong》較為相似,都採用仿若Joy Division似從遠方傳來、經過特殊處理的鼓聲,不過吉他手Scott Munro在受訪時提到樂團這次刻意要擾亂聽眾的視聽,讓人分不清聽到的樂器演奏究竟是吉他還是合成器。另一方面,雖然團員可能嘗試了更多實驗性的聲響,在寫曲方面的旋律性反而提升,主腦Matt Flegel略為嘶啞的歌聲是順著樂器演奏的引導唱出來,而不是與之互別苗頭,所以《New Material》較缺乏前兩張專輯的原始張力,但比前作更好入耳。

單曲正巧都位於專輯的前半段。先前提到的首支單曲〈Espionage〉以空蕩的鼓聲開場,隨後進入的合成器旋律十分搶耳,Flegel的聲音與機械化的節奏結合後幾乎讓人想要起舞,這些都體現出Preoccupations音樂的主要概念:以戲謔的態度面對人生中的苦難。它的低成本MV作為副歌時不斷重複的 Change is everything (But it’s nowhere to be found) 的視覺呈現真是再適合不過,不停變形的灰階幾何圖形使聽眾宛如置身在M. C. Escher的圖畫中,永遠走不出迴圈,但這場悲劇又帶給人難以言明的荒謬喜感。瞪鞋風格的〈Disarray〉主旨探討人生完全建立在謊言上,有趣的是,其中旋律美好的吉他riff和貝斯給人一種浪漫的感覺,這首歌可能是Preoccupations成團到目前為止最容易被人接受的歌曲。

長六分鐘的〈Antidote〉以合成器為主軸,樂團同樣製造出反烏托邦場景與惡趣味並存的氛圍;不同於樂團大多數的歌曲,〈Antidote〉指涉的焦慮來源非常明確——我們每天無法休止地吸收來自各方的破碎資訊,卻沒有耐心深入研究嚴肅的議題(No dialogue between yourself / And an intelligent objective),在Flegel於副歌絕望吶喊 To live is to suffer again and again 之後,「資訊過量」的字句與凌亂的鼓聲不斷重複,讓人切身體會到焦躁感,歌曲最後在古怪的環境音響中倏然結束。

專輯中的其他歌曲也不乏佳作,第二首歌〈Decompose〉在扎耳的仿吉他聲中開展,歌詞黑暗但十分詩意,我很喜歡這首歌的人聲旋律,Flegel說樂團創作時嘗試了David Byrne與Brian Eno將大調主旋律與小調和聲搭配的方式,聽起來格外優美。詭異的〈Manipulation〉充斥著自怨自艾的情緒,認為自己的存在沒有意義,主歌間的噪音橋段令人不安,使得副歌的 Please don't remember me / Like I'll always remember you 情感衝擊特別強烈。

有點可惜的是,《New Material》在後段顯得有點「混」,〈Solace〉嚴格說來並不差,急促的吉他 (?) 與厚實的貝斯組合聽起來過癮,但感覺是樂團輕而易舉就能寫出的曲子,若說它出自前兩張專輯也很合理。〈Doubt〉的鼓機節拍、復古的合成器以及Flegel拖慢的唱腔讓它聽起來如同向Depeche Mode致敬的歌曲,樂團承認歌曲是在他們酒醉時快速完成的,要是他們再花些功夫或許能將這首歌帶往更有意思的方向。終曲〈Compliance〉戲劇化的電氣效果宛如2000年代中期的m83,令人有些摸不著頭緒,懷疑究竟是怎麼來到這邊的,專輯怎麼突然就播完了?

雖然《New Material》是Preoccupations三張專輯中長度最短的,結束得也略顯倉促,但也預示了Preocucpations一些新的創作方向,包括增加電子元素、加強旋律性,〈Espionage〉、〈Antidote〉、〈Manipulation〉等歌曲探討的主題也較深入個人內心,而非一體適用的汎汎之談。在步調快速又紊亂的每日生活中,我需要Preoccupations的音樂提醒我檢視重要的問題,並不放棄想像更好或更壞的現實。

by Debby

評分:

仙台二手唱片行尋訪

by DOPM
20180401_141356.jpg

Paradise Records

店址原先座落於仙台市,但七年前遷移至Nikka宮城峽威士忌酒廠附近。(不確定與311海嘯是否有關) 或許是因其地處深山之處,其藏量之豐、質量之足,皆是我們前所未見的高水準。而具體實例,可由The Beatles的唱片是用專輯名稱分類看出,同一張專輯平均就有10-20張左右的藏量。Rolling Stones、Bob Dylan、Elvis、The Beach Boys等經典樂團都有類似情形。

整家店唱片分類邏輯清晰明確,搜找唱片輕鬆寫意,但同時也會讓你翻找到厭世。因為只要是八零年代前的唱片,你所能想得到,這裡幾乎都有。除了基本的搖滾流行樂外,爵士、古典、黑人音樂、日本音樂、原聲帶、世界音樂、藍調、鄉村一應俱全。此外,還有大量的七吋單曲與一整排78轉的唱片,整櫃整排地等著你慢慢挑。很難想像這滿坑滿谷的唱片,幾乎只由一位年逾六十的老闆整理而來。光是想到這點,就不得不佩服他對於唱片的熱愛與執念。此外,店內也滿佈各式七、八零年代的流行文化商品,若是個古物粉絲,或也可在此找到歸屬感。

而 Paradise Records更令人難以置信的部分是,該店珍藏許多品況皆為「全新未拆」的原版唱片,例如我們就在此搜刮到《The Last Emperor》、《I’m Your Man》、《The Best of Leonard Cohen》等,三張發行當年度的「全新未拆」黑膠唱片,價格皆不到3000日圓。在這家店總共買了三十餘張唱片,從每張唱片的外觀與清潔程度,皆可看出店主愛物之情。唯有兩張大貫妙子的唱片內圈失真嚴重,但這在二手唱片市場幾乎是無可避免的機遇性,絲毫無損我們對於Paradise Records的喜愛。

身為實體唱片迷,若有機會到日本東北一趟,千萬別錯過這家 Paradise Records。這兒能帶給你的驚奇體驗,絕對不亞於東京的Recofan和Disk Union。

Store15Nov

仙台的獨立唱片行,大多隱身於尋常的住宅區內,Store15Nov即是如此,需要走進公寓式建築的內部通廊才能尋得它。走入店內時,店內正播放著實驗電子才女Zinovia Arvanitidi甫發行的《Ivory》,藉由一對Electro Voice Sentry 500監聽號角喇叭,我們當場就被那臨場感十足的鋼琴樂音給迷住。

Store15Nov的藏品相當多元,但是一看架上的唱片便知,這些都是經過店長精挑細選而進的貨。內容包羅萬象,但就是沒有主流音樂。若音樂嗑的不夠廣,可能還會看得一頭霧水。但若你是深度收藏家,來到這裡可就能挖到很多寶。

黑膠與CD的收藏有新有舊,但基本上會依曲風類型或唱片廠牌做區分,風格遍及Ambient、實驗電子、實驗techno、噪音迷幻等等。此外,也有像Mats Gustafsson這類的實驗爵士,七零年代那難找難買的Krautrock樂團,以及徘徊於實驗與新古典之間的avant-garde音樂。偶爾穿插些低傳真音樂,像是Half Japanese或日本地下實驗樂團等,鮮為人知卻充滿挑戰性的作品。

廠牌方面,有Kitchen Label、Kranky、Modern Love、Sonic Pieces、Drag City、Fat Possum、Scared Bones、Warp等等來自世界各地的精品獨立小廠牌。不過正因為是店長的一時之選,唱片價位皆以原價出售、甚至偏高。最後離開前,除了把《Ivory》與 Goldmund日版剛重發的CD結帳帶回家外,只買了Theo Parrish跟The Knife的黑膠。

Store15Nov店藏雖然不多,但每張新唱片、每個音樂人,可能都是樂迷的新一趟旅程。店主的耳朵,彷彿是一個能蒐集世界上最酷、最獨立的音樂的雷達,身為獨立樂迷很難不熱愛這種場域。若有來到仙台,極力推薦到Store15Nov走一趟,感受一下店內頂級的音響設備,搭配店主嚴選的獨特音樂品味,絕對會是一印象深刻的在地體驗。如果以上的介紹有吸引到你的話,也可以到他們的官網看一下收藏,相信一定能從中發掘不少新音樂。

Disknote

同樣隱身於公寓大樓的3F,店面約十坪左右的大小。相較於Store15Nov濃厚的前衛氣息,Disknote的藏貨充滿懷舊之情。以Jazz為大宗,輔以60、70s的Rock/Pop,CD與LP的藏量各半,比較接近一般印象中的二手唱片行模樣。

從當天入店客人的來去數量眾多,可以猜出Disknote是仙台市區相當具份量的二手唱片行,但也因此少了些驚喜。畢竟顧客來往頻繁,也就間接造成貨品流通快速,缺乏稀世好物。但 Disknote平易近人的售價,依舊讓我們在此流連忘返,是個適合蒐集各個爵士大師的「非主流」專輯的店家。

此外,店家非常用心地以不同顏色的標籤介紹,將新片與舊片做出區隔。片況、價位甚至是唱片版本的代碼,也在標籤上寫得一清二楚,讓顧客在翻找唱片時省下不少工夫。這點Paradise Records也同樣做得相當好。結帳時,老闆會告知你這張比較便宜,是因為內圈刮傷、或是已有霉斑。像這樣細膩費心之事,可能只有日本人才做得來。當然也有可能是仙台生活步調慢,可以慢慢整理吧?至少,我們不記得在東京有整理得像仙台這幾家,如此鉅細靡遺的二手唱片行。


by Headphone Youth & fuse

Tohoku Youth Orchestra Concert 2018 @ Sendai with Ryuichi Sakamoto

by DOPM
IMG_0118.JPG

2013年的夏天,漫步在酷暑下的京都四條巷弄,不經意走進一家位於四條河原町的二手CD唱片行,Take-J。那是間隱身於商店街三樓的狹小店鋪,有點類似台南惟因唱碟的風格。過沒多久,她興奮地拿著張坂本龍一的精選輯《Gruppo Musicale》跑到我跟前炫耀展示,我一臉狐疑地問

「妳有聽他的音樂?」

「只知道幾首曲子而已。但學校教授曾說,別管人生當下喜不喜愛坂本龍一的音樂,看到他的專輯先買再說,未來遲早會愛上的。」

後來常常想起那段對話,因為我真的親身驗證,徹頭徹尾地成了「教授」信徒。而真正將「教授」音樂嵌進大腦皮層,要算是從〈Merry Christmas, Mr. Lawrence〉開始的。

那是還在新竹生活著的日子。

某天夜晚一如往常地晚餐約會後,驅車返回住處。下車前她用那招牌式的古靈精怪,笑著說宇多田光如何藉由翻唱毀掉一首經典曼妙的曲子。她接著用手機稀薄的喇叭,播放鋼琴獨奏版本的〈Merry Christmas, Mr. Lawrence〉。自那當下開始,個人音樂收藏櫃裡便逐步繁殖、堆累,坂本龍一各個時期的作品。

2014年7月,「教授」被診斷出罹患咽喉癌,所有工作計畫全面停擺。幸而最終他痊癒回歸,我並未因太晚接觸、認識、著迷他的作品,而錯過太多。原先在生病前策畫的音樂活動:東北青年交響樂團 (Tohoku Youth Orchestra) 共演計畫,也在去年底宣告復辦。坂本「教授」擔當演奏會的執行總監與鋼琴演奏,帶領這群歷經311東北震災的青年樂手,於東京、仙台兩地展開募款巡演。看到此演出訊息後的第一時間,立馬拜託日本友人幫忙抽票。最後幸運地,兩地皆有抽中。

3月31日當日下午,演奏會場地「Tokyo Electron Hall 宮城」外排滿長長的人龍。此場演出一如預期地完售,觀眾清一色以60歲以上的年長群眾為主,這讓我們身處其中顯得有些特出。演出準時在下午3點左右拉開序幕,依序介紹各個樂器部組的參與學員。Tohoku Youth Orchestra的成員年紀分布遍及國小到大學區段,是個多達六、七十人的大型交響樂團。不難想像要匯集這一群學員排練演出,是件多麼大費周章的事。紀錄片《坂本龍一の700日》與《Tsunami Piano》,皆有收錄到相關片段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搜尋觀看。

IMG_0119.JPG

一如記憶中的模樣,「教授」穿著一身優雅俐落的西裝登場。極其幸運地抽到前十排的位子,且座位正巧直面「教授」彈奏鋼琴的位置。直到演出開始前,仍然難以置信竟然真的親臨了「教授」的演奏會。

首登場的曲目是YMO的名曲-〈Behind The Mask〉。有別於原版合成器音符跳躍的輕盈感,在大型樂隊的演奏下,〈Behind The Mask〉呈現出聞所未聞的磅礡氣勢,十足令人上癮。

然則,也因現場演出是以器樂原音為主,未經由喇叭重新放音。「教授」在此曲子的鋼琴彈奏聲響,全然被協奏的絃樂組力壓而過。而這似乎也為此場演奏會定了調:即便我們是為「教授」而來,但這演奏會無疑是以Tohoku Youth Orchestra為主軸。某種層面而言,這亦存有一股世代傳承的意味。

緊接在〈Behind The Mask〉後的,即是眾所期盼的〈Merry Christmas, Mr. Lawrence 〉。即便這首曲子在他的生涯已彈奏了無數次,但這當下他依舊帶著初心,謹慎、全神貫注地敲開曲勢大門。聽著在生命中迴盪多年的清脆琴鍵聲響緩緩流瀉而出,看著「教授」優雅地流轉於琴鍵之間,即便置身其中,仍難以置信這一切已是真實。小心翼翼地調整呼吸節奏,深怕一不留意即讓情緒潰堤。

在那些身心俱疲的夜晚與焦慮失眠的薄晨,總是儀式性地讓身體陷入喇叭間的縫隙,將曲目跳轉到《1996》的第六軌,經歷那近五分鐘的旅程。即便反覆聆聽上百遍,依舊如處子般,屏息以待那優雅從容的轉場。而它,從未令人失望。

三部曲的尾聲是〈The Last Emperor〉。交響樂團的full band 演奏,將此曲的恢弘氣度展露無遺。每回聆聽此曲,都猶如重新看了遍《末代皇帝》。感受溥儀那無知剛愎的年少時代、眷戀權力的滿州國日子,以及受盡風霜、折落羽翼的晚年。現場演奏的感染力度,自是遠勝唱碟重放。曲畢後久久不能自己,掌聲不絕於耳,彷彿我們都再度經歷溥儀起落無常的命運交響曲,同時也重新爬梳了自個兒的人生。

演奏會的上半場,最後以三首東北地方民謠作結。這是整場曲目中除了教授作品外,最讓我感到驚艷的部分。我記不得樂手們如何運用其他器樂,模擬出類似三味線的聲響,但那段演出充滿日本傳統風采與西方器樂的撞擊性,彷彿能感受到他們沾染了一絲海潮與泥土的氣味,演奏著屬於大地的聲響。

演唱會尾聲,全體Tohoku Youth Orchestra成員在舞台前接受群眾掌聲。依稀看得出,他們的眼眶裡,有淚在打轉。七年前的此時,那場地震與海嘯重創了家園,徹底改變了許多人的人生,卻也因此意外地與「教授」相遇。這段人生的奇幻之旅,在這天過後,要暫時告個段落。或許身上的音樂才華不足以使他們在現實社會中發光發熱,甚而讓生命陷入迷惘。但願這青年時期的旅程,能在未來成為一種救贖。至少在人生旅途的某一段落章節裡,他們曾經如此靠近人類生命最純粹無瑕的美好。

by Headphone Youth

Deep One Perfect Morning © 2012-2022